当前位置:好版主>情欲小说>大明话事人> 大明话事人 第692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大明话事人 第692(2 / 3)

席间几个人都忘了,三个月前被贬到南京的原状元孙继皋。

被林泰来喷了一句“虽是万历朝第一个状元,也是张居正点的第一个状元”,孙状元的命运就此定格。

秦巡抚再次连连感谢,来自林泰来的支持实在太关键了。

按照一般程序,御史弹劾了封疆大吏后,皇帝当然不能只能听一面之词,所以会批一个“下部议”。

这个部议就是吏部的部议,让吏部给出意见。

如果在吏部关系比较硬,问题又不是那种性质特殊的问题,那么吏部帮着辩解几句,就很容易过关。

如果在吏部人脉不足的话,那就真只能听天由命了。

这就是为什么林泰来的支持对秦巡抚非常重要,以林泰来在吏部的影响力,想保人还不简单么?

别人想指使吏部做事难如登天,但对林泰来而言真是小事。

和昨天袁家的款待一样,今天的宴席依然是宾主尽欢。

临近尾声的时候,林泰来忽然问道:“方伯刘东星这个人如何?”

如果是蠢人,估计就会下意识的反问“为什么忽然提起刘东星”。

但秦巡抚还没那么蠢,自己和林九元并没有熟悉和亲近到可以随便反问的程度。

林泰来这样突然袭击式的发问,明显是想听到最“客观真实”的说法。

所以秦巡抚也就抛开了个人喜好,尽可能公正的说:

“刘方伯性情质朴俭素,讨厌浮华习俗,头脑清晰敏锐,精于实务的谋划和实施。

近年两湖南北有水土工程时,一般都交与刘方伯去筹划和督工。”

林泰来笑了笑说:“我听说李卓吾在麻城讲学,遭受诬告围攻,刘方伯将他接到藩司衙署并加以庇护,看来刘方伯同样对当今风气有所不满啊。”

秦巡抚闻弦歌而知雅意,便问道:“九元君可要见刘方伯?”

林泰来却说:“不,我要见李贽李卓吾。”

秦巡抚一口应下来说:“既然九元君有意,我这便派施先生去传话。”

巡抚幕僚施纶的办事效率很快,当然主要是封疆大吏的面子也很大,没多久就从藩司衙署会回来了。

“李卓吾说,邀请九元公明日共登黄鹤楼。”施纶禀报。他觉得这提议还挺风雅的,有名士文人的范儿。

林泰来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,“黄鹤楼有什么好上的?”

无数上辈子的不良记忆瞬间涌上心头——楼外还得走一大段路,楼体是现代水泥的,最坑的是上了楼也看不到什么江景。

左右如秦巡抚、顾秉谦等人齐齐愕然,怎么会有人说出这种话?

这可是名闻天下的黄鹤楼啊,崔颢一首《黄鹤楼》成为千古绝唱,林九元你这么不当回事的吗?

上位者不需要解释,林泰来回过神来后,没有对失言做出弥补,只冷哼道:“让李卓吾明天直接到公馆来见我!不要搞那些附庸风雅的名堂!”

从林泰来这里辞别,又回到察院后,秦巡抚又和幕僚施纶仔细商议。

“以你看来,林九元作为文坛盟主、诗词大宗师,为何不愿意登黄鹤楼?”秦巡抚对施纶问道。

在秦巡抚心中,无论对林泰来多么重视都不过分,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
哪有文人过境武昌时,不上黄鹤楼的?不想在黄鹤楼留下诗词的?

施纶思索了一会儿后,“从在下这些时间的接触来看,林九元是个很骄傲的人。

他被称为当世诗宗,却不愿意登黄鹤楼,可能就是诗宗的自尊心作祟。

他可能认为自己作为当代诗词第一人,却做不出比肩崔颢、李白的诗词,所以脸面无光,故而不愿登楼。”

秦巡抚很没形象的挠了挠头,这些特立独行的天才人物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怪脾气。

“能想到什么法子弥补林九元的撼事么?”秦巡抚又询问说。

施纶又想了想后说:“我听林九元的门客顾先生说,在京城,林九元曾经被发配过的西直门,以及出征回师路过的德胜门这两处,都刻有林九元的诗词。

东主不妨效仿此事,将林九元的诗词刻在黄鹤楼,每层多刻几首,楼外也立碑刻,没有新诗就找比较应景的旧诗。

以后再有登楼者,先看一遍林九元的诗词。”

秦巡抚:“……”

老子当年就是类似这样对待张居正老师的,直到现在还在被弹劾,你又来?

罢了罢了,现在也没有别的大腿抱了。

到了第二天,林泰来下榻的公馆前,忽然来了一顶四人抬小轿。

轿旁随从向门丁解释道:“我家卓吾先生受九元公之邀,今日登门拜访。

只是卓吾先生生性爱洁,所至无论远近,必定坐轿,不喜踏足尘泥。

门大爷可否行个方便,直接将轿抬至堂前阶下?”

门丁听了后,有点懵逼。一时不知如何处理,就禀报给左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